后汉书  ○  编辑说明

目录页 下一页

 

中华书局,《后汉书》1965年5月版,全十二册
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他是晋豫章太守范宁的孙子,宋侍中范泰的庶子,因为出继给堂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侯。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几次升迁,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太守。后汉书是这时候开始写的。后来又几次升迁,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有人告发他跟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刑。

在范晔以前,已经有不少人用纪传体编撰后汉一朝的历史。除属于官史性质的东观汉记外,私人编撰而着录于隋书经籍志的,有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晋华峤的后汉书,晋谢沈的后汉书,晋张莹的后汉南记,晋袁山松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参考各家的著作,自定体例,订讹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他能够撷取众家之长,所以各家关于后汉的史书后来逐渐淘汰,而他的后汉书却作为“正史”,跟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范晔编撰后汉书,原定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卷,跟汉书相应,但是十志还没有写成,他就被杀害了。现在后汉书里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等八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里取出来补进去的。
范晔来不及像史记有太史公自序和汉书有叙传那样,给后汉书写一篇自序。他在狱中写过一封信给甥侄们,详细叙述自己的治学态度,并对未完成的后汉书表示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含有自序的性质,殿本后汉书就用自序作标题,附刊在全书之末,现在我们改用狱中与诸甥侄书的标题,把它附在后面。

最先注范书的是刘昭。因为范书没有志,他就把司马彪续汉书的八篇志(简称续志)分为三十卷,并了进去,并且也作了注。他的注绝大部分已经散失,现在只剩下八篇志的注了(天文志的下卷和五行志的第四卷都全卷没有注,也一定是散失了)。梁书刘昭传说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可见他注范书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偏重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八篇志的注,就是这样的。
继续给范书作注的是唐朝的章怀太子李贤。他注范书着重训诂,跟刘昭不司。王先谦说他注后汉书不比颜师古注汉书差,可惜非一手所成,不免有踳駮漏略之处。实际上他立为皇太子以后,才跟张大安等共注后汉书,到他被废为庶人,注书工作结束,前后只有六年,没有充裕的时间详细校订,踳駮漏略自所难免。何况他们的注书工作似没有全部完成,如南匈奴传的注,复沓纰谬,至于不可究诘,体例和文字也跟前后各卷不同,可能不是出于他们之手,而是后人补撰。

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九九四)初刻本和真宗景德二年(公元一○○五)校定本都没有把续志并进去。到了真宗干兴元年(公元一○二二),孙奭建议把刘昭注补的续志三十卷(按孙奭误以为续志三十卷是刘昭补作的)合刻补阙,他的建议被采纳,以后的刻本就都把续志附于范书纪传之后,毛氏汲古阁本还是这个样子。而明监本索性把续志合刻在范书纪之后传之前,并且抹去司马彪的名,又改刘昭的“注补”为“补井注”,清武英殿本又照明。监本翻刻这样一来就容易叫人误认为八篇志是刘昭所补并且加注的了。
北宋本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些残本,清朝人何焯、惠栋、钱泰吉等都曾经用来跟别本校过。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绍兴本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南宋本(原阙五卷,影印时借用别本残册补配)。我们曾经拿绍兴本跟传世的几个本子比较过,发现各本都误而绍兴本独不误的地方很多,就采用它作为底本。
我们校点的时候,只拿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跟绍兴本对校。既然拿绍兴本作底本,凡是绍兴本不误而汲本、殿本有误的,都不出校记。异文在两可之间,不能断定孰是孰非的,才出校记,说明某本作某。除了比较各本异文,我们也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宋朝人刘攽着有东汉书刊误四卷,对于范书的讹误多所刊正。凡是刘说可从的,我们都采入校勘记(刘攽的东汉书刊误,殿本散附在注文之后,但是采录不全,并且有错误。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书局史籍业刊据宸翰楼业书本重印的本子)。王先谦的集解和黄山的校补已经汇集了前人的校释,我们也采取其中属于校订方面的意见,标明“集解引某某说”,“校补引某某说”。为了审慎起见,凡是前人说“通鉴作某”或“御览作某”之处,我们尽可能查对原书。疑有错误而前人没有说到的,我们也尽可能查对,找到旁证,写入校勘记。前人的研究成果,集解遗漏未采或不及采入的,也择要写入校勘记,标明是某人的意见。近人张森楷一生校勘十七史甚勤,有校勘记若干卷,颇多发明,原稿藏在南京图书馆,我们采取其中后汉书部分的若干条写入校勘记,标明“张森楷校勘记”。
绍兴本虽然不失为一个善本,但是错字也不少,原本阙失而采取别本补入的部分,问题尤其多。此外还有一些显著的版刻错字,我们都依据别本改正,不出校记。我们对于改正错字,增删字句,采取审慎的态度。凡是应删的字用小一号字排印,并加上园括弧,改正的字或增补的字加上方括弧,同时在校勘记里说明改正或增删的依据。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仅在校勘记里说明问题何在。
后汉书的目录各本不一致,且多错误。为便于检查,我们参考各本,重编新目,凡加上星号(*)的,都是各本所无,此次新加的。
我们标点的时候,曾经参考过一部何焯断句的过录本。限于水平,校点工作不免错误的地方。尤其是礼仪志、祭祀志、舆服志中关于典制名物的部分,标点起来特别感到因难,错误的地方一定更多。希望读者随时指出,以便再版时改正。
本书在校点过程中,先后承金兆梓、马宗霍、孙毓棠诸同志审阅,孙毓棠司志还从头到尾校读了两遍,改正了不少错误。律历志和天文志的标点,曾经请曾次亮司志审阅,礼仪志、祭祀志、舆服志的标点,曾经请孙人和同志审阅,都有所指正。特此一并致谢。

                                             宋云彬
一九六四年九月一日

 

目录页 下一页

©2006-2007 qiuz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